white and red van parked near bare trees during daytime

最近有没有被美国的关税新政策刷屏?特朗普政府又放大招了:对中国商品加征34%关税,对欧盟商品加征20%,还把以前800美元以下小包裹免税的福利一刀切没收了 。很多跨境卖家朋友估计满脑子里都是问号:“美国这是要干嘛?这背后打的什么算盘?”

川普的关税政策实际上早在数十年前便已有所布局,最初的构想甚至可以追溯到40年前。他在年轻时期就曾多次公开表示,许多国家正在占美国的便宜,因此美国应该通过征收关税保护自身利益。在川普担任总统的第一个任期内,关税政策确实为美国带来了一些经济收益。到了第二个任期,美国开始对加拿大和墨西哥提前实施了新的关税政策,作为更大规模关税计划的试验和铺垫。

尽管初步实施的效果未完全达到预期,而且对全球贸易伙伴征收关税势必引发美国国内物价上涨,使普通美国消费者短期内承受一定损失,但如果综合考虑损失和收益,长期来看,这项政策似乎仍然具有很高的经济性。

尤其是川普政府当前正在推进的一项税改政策,即计划免除年收入15万美元以下个人的联邦所得税。如果未来通过关税收入能够弥补这部分税收缺口,那么美国约85%的普通民众,包括绝大多数中产阶级和低收入家庭,将不再需要缴纳联邦所得税。

从目前的政治趋势和民意倾向来看,川普对全球实施更大规模关税的计划已经基本确定,并获得了大部分美国民众的支持。这一政策的核心出发点正是体现了川普所倡导的“美国优先”理念,外国利益显然不再是美国政府的主要考虑因素。

川普最新关税政策

先跟大家把新闻事实过一遍,看看这次美国整了哪些新政策:

对中国商品加征34%关税

特朗普在白宫高调宣布对进口商品征收“全球对等关税”计划,其中对中国商品额外征收34%关税。这可不是小数目,等于是在此前关税基础上再大幅加码,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成本将直线上升。

大幅提升的关税,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的外贸出口将是灭顶之灾。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高达5246亿美元,中国对美的出口的贸易顺差差额高达3610亿美元。今年早些时候生效的20%关税,中国输美商品的总税率将达到至少54%。如果双方采用对等关税政策,那么,对这3610亿美元收取54%的关税,将产生1949亿美元。

高关税也意味着,中国对美出口将无利可图。过高的关税水平可能严重削弱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使部分产品出口面临利润大幅压缩甚至亏损风险,进而对中国对美出口贸易造成实质性的负面影响。

对欧盟等其他国家商品征收新关税

这次不只是针对中国,特朗普把全球主要贸易伙伴都算上了。报道提到,对欧盟商品征收20%关税,此外像台湾32%、越南46%、瑞士31%,甚至日本24%、韩国25%、印度26%都有各自不同税率,连英国和巴西也各来个10%。可以说是“雨露均沾”,一个都不放过。同时特朗普还宣称所有进口到美国的商品至少要征收10%的关税作为保底。这阵仗被他自己称作美国的“全球对等关税”大炮,轰向所有他眼中“不公平”对待美国的国家。

终止对800美元以下小包裹的免税政策

如果在现有20%的关税基础上,美国再对中国商品加征34%的关税,从某种程度上看,传统外贸对美出口已基本失去盈利空间,几乎名存实亡。一些企业可能会选择将额外的关税成本转嫁到产品售价上,但如此一来,商品的价格优势将不复存在,竞争力大打折扣。原本,中国商品凭借低劳动力成本,以高性价比在美国市场占据显著优势,这种局面将难以为继。

更糟糕的是,美国还取消了对800美元以下小额包裹的免税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对中国跨境贸易的打击。此前规定,凡是价值不超过800美元的海外商品寄往美国,可享受免税待遇,这对跨境电商特别是小包业务极为有利。而如今,特朗普政府直接终止了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这一免税政策。

简单来说,未来无论包裹价值多低,从中国寄往美国的小包都不再免税。该政策自5月2日起执行,通过国际邮政寄送的中国包裹统一征税——税率为30%或每件25美元,取其高者执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还只是过渡阶段,从2025年6月1日起,每件商品的最低税费将进一步提高至50美元!

这意味着,曾经几美元的小商品可轻松免税送达美国消费者手中,如今却可能被征收数十美元的高额关税。无疑,这对中国跨境电商和小商品出口是一次沉重打击,某种程度上加速了中美贸易“脱钩”的进程。

人们或许会好奇,为什么美国要专门针对邮政小包裹出台这么一个政策?

我们都知道,在北美,除了少数未加工的日用食品外,购买大多数商品和服务都需要缴纳销售税。美国各州的政策不同,5%-10%不等。也就说,你在沃尔玛购买的产品,最终都会被额外收取销售税。而如果通过邮政小包从海外购买,则完全免税。

简单点说,美国方面觉得很多中国商品利用了邮政网络走小包免税渠道,相当于一个漏洞。所以特朗普这次签行政令就是要“补上漏洞”,明确通过万国邮政联盟系统寄的包裹也不能豁免。

如果寄的是来自中国内地或香港的低价小包,照样收你税,不给钻空子。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还说不排除把这个规则扩展到澳门——总之就是把所有可能从大中华地区进来的低价包裹都纳入征税范围。

以上这些,就是这轮美国关税新政的主要内容了。一句话总结:关税全面加码,漏洞说堵就堵,让便宜的外国货进美国变得更难更贵。

政策背后的真实目的:“美国优先”的逻辑

光看政策本身,我们已经感觉到浓浓的贸易保护味道了。美国将4月2日称之为“解放日”,这也预示美国全面进入去全球化,消除自由贸易。那么特朗普政府这么干,背后到底图啥?这就得说说他“美国优先”战略逻辑了。

首先,这些关税大招完全符合特朗普一贯的思路:优先照顾美国本土利益哪怕牺牲点国际关系也在所不惜。

他在宣布关税计划时直接说了,美国长期在全球贸易中处于被占便宜的地位,现在要靠关税把美国工业搞起来,结束对美国“不公平”的待遇。这一天被称为“美国的解放日” 。简单讲,“美国优先”就是要让美国不吃亏、别国不能随便赚美国的钱。

Close-up of a red cap with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and a small American flag.

其次,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重振美国工业是核心目的之一。

特朗普认为美国老是大量从别国买便宜货,自己工厂倒了一片,这不行。所以就想用关税杠杆把进口货变贵,倒逼一些制造环节搬回美国本土去生产。在他看来,只要外国商品足够贵,而要想从美国赚钱,外国人的投资商就必须将工厂迁移到美国境内,而美国企业也有动力在国内增产,制造业岗位也会回来,蓝领工人就有更多饭碗。

34%的对华关税、几十%的对越南关税,包括对欧洲、日本等盟友加税,其实都是希望减少美国对这些国家的进口依赖,让“美国制造”重新占据市场。

再次,保护美国本土的中低收入群体

特朗普政府一边加关税,另一边也在谋划给普通老百姓减税、涨收入。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前阵子就透漏,特朗普的终极目标是让年收入低于15万美元的美国人彻底免交联邦所得税!这相当于直接给中产工薪阶层发福利。

他们打的算盘是:关税把海外竞争挡一挡,一方面保护了美国本土就业,另一方面政府还能多收点贸易税收,用于给老百姓减税补贴。说白了,就是让海外企业“出血”,来肥美国老百姓的荷包,迎合那些选民的期待。

年收入15万以下的人群在美国可是占大多数,照顾好他们,选票也就有了。特朗普把这套操作包装成“让被遗忘的美国人民再次伟大”,背后就是典型的民粹经济思路:用贸易壁垒换取国内民众支持。

此外,从打压海外廉价商品竞争的角度看,这些政策也是在有意扶持本土产业。比如此次关闭小额包裹免税,就是直接针对近年来迅猛发展的跨境电商直邮模式。

A phone that is sitting on a table

像国内的Shein(希音)、Temu这类平台,凭借超低价商品和免税直邮,迅速抢占了美国市场。美国本土的中小零售商、传统品牌根本卷不过它们的性价比。但现在免税没了,还额外征收高额关税,等于一下子拔高了Shein、Temu这类中国商品的成本优势。

低价进口减少了,美国本土的商品竞争力自然相对提升,本土厂商和小商家“松口气”的机会就来了。这也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通过提高外国商品价格来保护美国国内产业和就业。实际上,Temu和Shein已经开始调整策略,准备把商品批量运到海外仓,然后在当地分发,以适应美国的新规。

美国政府就是希望看到这种效果:要么你到美国来设厂,生产产品,为美国人创造就业机会,要么你提高成本把货先运到美国来囤(顺便交关税、拉动当地物流仓储业),要么你就别进来了。

总之,美国消费者日常能接触到的便宜外国货会变少,本土产品的空间就变大了。

当然,美国官方嘴上也有其他说辞,比如提到防止非法药物(芬太尼)走私也是取消小包免税的原因之一。特朗普的行政令直接点名中国化工企业利用小包裹渠道向美国出口非法药物前体,把毒品藏在合法贸易里。这些话多少有把贸易问题国家安全化的意思。

对于我们做生意的人来说,这些理由听听就好,美国真正关心的还是经济账本和选票政治。“美国优先”的底色就是经济民族主义,再披上安全外衣吓吓人,为的是让这些激进措施显得“师出有名”。

总结一下:特朗普近期这一系列关税新政的真实用意,可以说是典型的美国优先小算盘——牺牲别国利益来优待本国产业和劳工,通过关税壁垒逼制造业回流、捞选票。一句话:拼命护自己的产业,顺便让老外埋单

跨境卖家和外贸人如何应对?

面对美国接二连三的关税猛药,中国的跨境电商卖家和外贸创业者也不能坐以待毙啊!以下是一些针对性的干货建议,希望对大家有用:

在美国注册本土公司,强化合规经营

如果您主要市场在美国,考虑注册一家美国公司会是明智之举。一方面,本土公司身份有助于您更方便地在当地开展业务,比如开银行账户、申请税号、对接本地客户等。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对美国本土企业相对友好一些,哪怕您的生产还在国内,有个美国公司壳也有利于合规和税务筹划。实际上,不少跨境大卖家早就这么干了,在美国成立子公司运营亚马逊业务等。

一旦您有美国公司,还可以更灵活地选择从低关税国家或美国本地进货,再贴自己品牌销售,降低直接从中国出口的关税风险。总之,本土化是大势所趋,提前布局总没错。

布局海外仓、本地仓储

以前咱们习惯了直接从国内发货一件件直邮美国,现在这条路遇到大麻烦了(关税成本蹭蹭上涨)。解决方案是什么?

就是把货提前批量运到美国去!进口关税通常按照“商品的申报价值”(通常为成交价格,即商品发票价,包括货物本身价值和运输保险费用)计算,所以,即使加了较高的关税,但在美国本土,自建仓库,或者与跟第三方海外仓合作。加价销售,仍然有利可图。

这样做虽然前期多了一步,但长远看有几个好处:

  • 其一,大宗海运的单位物流+税费成本其实比散单小包低,而且清关手续批量处理更高效,
  • 其二,本地发货时效快,提升消费者体验,
  • 其三,美国新政下像Temu、Shein都在转向这种模式,这是经过验证的可行道路。

所以各位卖家朋友,是时候研究一下海外仓方案,把鸡蛋别都放在直邮这一篮子里了。

需要提醒的是,美国的关税措施明显是冲着低价商品来的,谁的东西便宜、大量、走小包,谁首先中枪。

所以我们不妨调整下产品策略,别老停留在低端同质化竞争。试着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差异化,比如打造自有品牌、创新设计、提升品质或者提供优质售后服务等。这样即使成本上升一些,客户也愿意为你的产品买单,不会只盯着最便宜的替代品。

毕竟关税再高,真有特色、有价值的产品总有市场。而且当你的产品不再是“廉价”标签,自然也不容易被美国政策选中当靶子。说直白点,就是把产品做“贵”一点、好一点,让美国人觉得物有所值,而不是只能靠便宜吸引人。

善用CBPath一站式跨境出海服务平台

面对复杂的海外运营和合规要求,借助专业的平台和服务可以事半功倍。

例如CBPath这样的北美跨境创业一站式支持平台 就值得了解一下,它提供从美国公司注册、税务合规到独立站搭建等一揽子支持服务。

对初创企业尤其友好,订阅一年服务费不到五百美金,就相当于请了个专业团队帮你打理美国公司的繁琐事务,包括注册地址、报税申报、财税咨询等等,全程还有中文客服沟通。这对初创团队或个人卖家来说,极大降低了出海的门槛。

利用好这种平台服务,咱们就能腾出手来专注产品和市场,把合规和后勤交给专业人士去办。总之,巧借外力,可以让我们更从容地应对美国市场的新挑战。

以上几点建议,既是趋势也是经验之谈。在当前环境下,合规经营、布局本地、优化产品、借助专业服务,将是中国跨境卖家谋求突围的关键策略。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逐步调整,未雨绸缪。

展望未来:挑战之下仍有机遇

最后说两句展望和心里话。美国的“美国优先”贸易大棒挥得震天响,但贸易战没有真正的赢家这一点历史已经多次证明。短期来看,这些关税新政可能还会反复反弹,甚至不排除进一步扩大到其他国家的低价商品(美国业内人士已经担心下一步会全面取消所有国家的小包免税。跨境圈子的日子也许会有一段时间不好过,需要勒紧裤腰带,练好内功。

但是机遇往往藏在挑战中。美国市场依然有庞大的消费需求在那儿,只是游戏规则变了,我们就想办法换种玩法。政策在变,灵活应对才能立于不败。也许通过这轮洗牌,真正有实力、有品牌意识的卖家会脱颖而出,行业门槛提高反而促进行业成熟。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对政策动向的敏感,迅速调整战略,抱团取暖、借助专业资源,化解风险。

相信凭借中国创业者的韧性和聪明才智,我们完全有能力在变局中找到新的增长点。面对挑战不妨乐观一些——危机之中必有转机!只要我们不断提升自己,应对变化,未来依然大有可为。